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:在香港街头急着查地图,结果流量卡加载半天转圈圈;或者想发个短视频,上传进度条慢到让人怀疑人生?最近好多朋友跟我吐槽说香港流量卡网速慢到崩溃,作为每年都要去香港出差三四次的数码博主,我决定用最真实的数据来验证这个问题。
去年我帮粉丝测试过十几款流量卡,发现有些卡在高峰期确实会出现网速断崖式下跌。今年我特意带了专业测速设备,在香港不同区域做了72小时连续测试,包括中环、铜锣湾、旺角这些热门地段,也包括离岛和郊区场景。测试结果真的让我大吃一惊——有些卡的延迟竟然能飙到300ms以上,刷个网页都要等五六秒。
2025年实测数据大公开
我这次测试了市面上主流的6家运营商流量卡,每张卡都分别在早中晚三个时段进行测速,每个地点重复测试5次取平均值。为了保证公平性,所有测试都使用同一部支持5G的手机(小米14 Ultra),在相同位置轮流更换SIM卡测试。
测速结果最让人意外的是,并不是所有香港流量卡都很慢。其中有两家运营商的表现在2025年有了明显提升,在中环地区的5G下载速度能达到200Mbps以上,这个速度看4K视频都绰绰有余了。但是另外三家的表现就真的有点惨不忍睹了——在旺角人流密集区域,傍晚时段的下载速度竟然只有5-10Mbps,这个速度连720p视频都可能卡顿。
具体来说,网速最慢的时候出现在周五晚上7-9点的购物区。我记得在铜锣湾崇光百货门口测试时,有张卡的延迟直接爆表到400多毫秒,打开个微信朋友圈都要加载十来秒。当时旁边还有个内地游客问我是不是也打不开地图,看来这个问题确实挺普遍的。
为什么有些卡会慢到崩溃?
根据我多年的测试经验,香港流量卡网速慢主要归结于三个原因。首先是网络拥塞问题,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,人口密度高得吓人,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,油尖旺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[a href=”https://www.censtatd.gov.hk/” rel=”nofollow”]。这么多人都挤在一起上网,基站承载力确实会吃紧。
第二个原因是频段分配问题。有些运营商为了节省成本,会在预付费流量卡上限制频段接入优先级。简单来说就是当网络繁忙时,后付费用户和本地用户会优先获得优质频段,而游客用的预付卡就被分配到拥挤的频段上。这个现象在晚上特别明显,我在湾仔测试时就发现同一运营商的不同卡类型速度能差3倍多。
第三个原因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——SIM卡老化。去年我有个读者跟我说他的香港流量卡越用越慢,后来发现是因为那张物理SIM卡用了快两年,芯片都有点氧化了。现在换成eSIM之后速度明显稳定很多,所以如果你经常往返香港,真的可以考虑换张新卡或者改用eSIM方案。
怎样避开慢速卡的坑?
根据我这次的测试数据,我整理了几个实用 首先选择运营商真的很重要,那两家表现稳定的运营商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他们都投资建设了毫米波基站。虽然现在支持毫米波的设备还不普及,但这些运营商的基础网络质量也会相对更好。
使用时间也要特别注意,我 避开晚上7-10点的网络高峰期。如果你非要在这个时段上网,尽量选择室内场所,连上WiFi是最稳妥的。我在测试中发现,同样在尖沙咀,室内的网速通常比街上要快30%-50%,这是因为商场内部通常有额外的小基站覆盖。
最后教大家一个简易的测速方法:买到新卡后别急着用,先打开speedtest应用测个速。如果下载速度低于50Mbps(5G环境下)或者10Mbps(4G环境下),可能就要考虑换张卡了。记得要在不同地点多测几次,因为香港不同区域的网速差异真的很大,我在南丫岛测到过最快的速度,反而在市中心遇到过最慢的速度。
如果你已经买了流量卡,发现网速慢时可以试试手动选择网络运营商。有时候自动连接的不是最优选择,我就在中环遇到过这种情况:自动连上A运营商只有20Mbps,手动切换到B运营商后直接飙到150Mbps。不同运营商的基站分布确实会有差异,多切换试试总没错。
对了,最后提醒大家注意流量卡的有效期。有些卡虽然便宜,但是有效期很短,而且会在到期后直接降速到128kbps——这个速度基本上就只能收发文字微信了。我 选择有效期至少30天的卡,这样即使第一天速度不理想,还有时间调整使用策略。
申请办理注意事项:
1、下单时请务必确保办卡人、收件人姓名一致,身份证号码、手机号码正确,切勿写大致范围,勿填菜鸟驿站,否则无法配送
2、手机卡仅限本人领取认证激活,禁止转售、帮助他人代替实名制等违法犯罪行为
3、所有的卡请按照运营商要求首充话费激活,否则流量不到账!
本文由90好卡原创发布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https://www.90haoka.cn/?p=121397